钢化玻璃为什么会自爆?
钢化玻璃自爆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主要包括以下原因:
一、内部材料缺陷
硫化镍(NiS)杂质相变
钢化玻璃生产过程中残留的硫化镍颗粒,在温度变化时会发生α相向β相的转变,伴随约2%-4%的体积膨胀,导致内部应力超过玻璃承受极限。这种现象可能发生在钢化后数月甚至数年。
其他杂质与生产缺陷
玻璃原片中的气泡、结石或砂粒等杂质,或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划痕、缺口等表面缺陷,均可能引发应力集中并逐步扩散。
二、外部应力与环境因素
温度剧烈变化
骤冷骤热的环境会使玻璃内部产生热应力差异,当超过其热稳定性极限时(通常为200℃左右),可能导致自爆。
安装与设计问题
框架过紧、受力不均或尺寸预留不足,导致玻璃长期处于挤压状态。
玻璃厚度与面积不匹配,边缘锐角设计不当等,均会增加应力集中风险。
物理损伤
运输、安装过程中造成的边缘爆边、划痕或撞击损伤,会显著降低玻璃强度。
三、生产工艺影响
钢化应力控制不当
淬冷过程中形成的表面压应力与内部张应力分布不均,可能因工艺参数偏差导致应力超标。
杂质处理不足
原片清洁度不足或高温处理时未能有效消除硫化镍等杂质,埋下自爆隐患。
典型自爆特征
自爆裂纹通常呈放射状,起爆点可见“蝴蝶斑”状痕迹,并伴有微小杂质颗粒。需注意与外力冲击破裂(有明显受力点且无杂质)进行区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