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智能手机、智能汽车、AR/VR设备等消费电子领域,“屏占比”已成为衡量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。全贴合工艺通过
结构精简、材料创新与工艺精度提升,正推动电容屏触摸屏">电容触摸屏屏占比突破95%大关,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视觉边界。本文将从技
术原理、工艺突破及行业应用三个维度,解析全贴合工艺如何成为屏占比跃升的“核心引擎”。
一、全贴合工艺的技术突破:从“空气层”到“零间隙”
传统框贴合技术因存在空气层(0.3-0.5mm),不仅导致光折射损失,更迫使厂商预留宽边框以容纳结构件和胶层。全贴合
工艺通过以下技术革新彻底颠覆了这一限制:
OCA/LOCA胶层的革命性应用
全贴合采用光学透明胶(OCA胶带或液态LOCA胶)将保护玻璃(CG)、触控层(TP)与显示模组(LCM)无缝粘合,消除
空气层。OCA胶透光率超92%,折射率与玻璃匹配(≈1.5),减少光线散射,使屏幕厚度压缩至1.1mm以下(传统框贴合
屏厚1.8-2.2mm)。以OGS(One Glass Solution)技术为例,触控层直接集成在保护玻璃内侧,减少一层玻璃基板,边框
宽度可缩减至0.5mm以下。
In-Cell/On-Cell技术的结构精简
In-Cell:将触控传感器嵌入LCD像素层,触控层与显示层合二为一,厚度降低30%。例如,苹果iPhone的In-Cell技术使屏幕
模组总厚度仅0.7mm,屏占比提升至91%以上。
On-Cell:触控层置于显示屏彩色滤光片外侧,通过减少独立触控玻璃层,边框缩窄至0.3mm。三星AMOLED屏幕通过On-C
ell技术实现曲面屏两侧无边框设计。
边缘封装工艺的极致优化
采用激光切割+纳米级点胶技术,将屏幕边缘封装胶层宽度控制在0.15mm以内(传统工艺≥0.5mm)。例如,某旗舰手机通
过UV固化LOCA胶结合激光蚀刻,实现“视觉无边框”效果,屏占比达94.2%。
二、实现95%屏占比的三大核心路径
超窄边框设计
全贴合工艺通过以下方式突破物理边界:
触控线路微缩化:金属网格(Metal Mesh)替代传统ITO,线宽从50μm压缩至3μm,触控区边缘预留空间减少80%。
驱动IC集成技术:COF(Chip on Film)或COP(Chip on Plastic)封装将驱动芯片弯折至屏幕背面,消除底部“下巴”区
域。
异形切割与曲面贴合
3D热弯玻璃+真空贴合:将保护玻璃热弯成曲面,通过OCA胶与柔性AMOLED屏贴合,实现左右边框消失。例如,某折叠屏
手机采用7.3英寸UTG玻璃,弯折半径1.5mm,屏占比突破93%。
穿孔屏全贴合:在屏幕开孔区域采用LOCA胶填充,避免开孔边缘漏光。某厂商通过激光打孔+高精度点胶,将前置摄像头孔
径缩至2.8mm,屏占比提升2.3%。
透明导电材料的创新
纳米银线(AgNWs):替代ITO,透光率提升至98%,电阻值≤50Ω/sq,支持更密集的触控电极排布。
石墨烯导电膜:表面电阻≤10⁶Ω/sq,适用于大尺寸车载屏,边缘触控灵敏度提升40%。
三、行业应用案例:从智能手机到车载显示
智能手机:屏占比的极限挑战
某品牌旗舰机采用四曲面全贴合屏,通过微缝听筒(0.2mm激光微孔)和屏下摄像头技术,屏占比达95.6%。
屏下指纹识别:全贴合工艺将光学指纹模组嵌入显示层下方,模组厚度仅0.3mm,识别区域透光率>90%。
智能汽车:一体化座舱交互
某新能源车搭载15.6英寸A柱-to-A柱全贴合屏,通过OGS技术将边框缩至1.2mm,屏占比92.3%,实现无物理按键的沉浸
式座舱。
柔性曲面车载屏:12.8英寸柔性AMOLED屏采用On-Cell全贴合,曲率半径R=800mm,贴合精度±0.05mm,触控延迟<
8ms。
AR眼镜:轻量化与高透光率
某AR眼镜采用Micro-OLED+全贴合波导显示,OCA胶层厚度仅50μm,透光率>95%,屏幕重量减轻30%,FOV(视场角
)扩展至60°。
四、未来趋势:向98%屏占比进军的核心技术
Micro-LED+全贴合
Micro-LED像素间距缩至10μm以下,结合无边框封装技术,屏占比可突破97%。
超薄全贴合(Ultra-Thin Bonding)
研发厚度<20μm的OCA胶层,搭配超薄玻璃(UTG,厚度≤30μm),整机厚度有望降至0.5mm。
动态边缘触控算法
通过AI补偿因窄边框导致的边缘触控信号衰减,误触率可降至0.1%以下。
结语
全贴合工艺已从“显示技术辅助”升级为屏占比革命的核心驱动力。随着材料科学、精密制造与AI算法的深度融合,电容
触摸屏正突破物理限制,向“无界显示”的终极形态迈进。对厂商而言,掌握全贴合工艺的底层创新力,意味着在智能终
端红海市场中抢占技术制高点。